无论是复古优雅的羊毛毯,还是时尚舒适的羊毛衫,羊毛织品总是非常容易就勾起人类对于温暖岁月的怀恋。抚触羊毛纤维的发展脉络,解读羊毛织物的传承历史,我们轻易就能发现,人类对于衣着质感的不懈追求,正如一首暖心的歌谣,绵软而悠长。
华美精致的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产品。然而在中国,发达的丝绸工艺也使人们在无形中忽略了发展羊毛产品。受地理条件制约以及农耕文化影响,中国古代羊毛织品仅在北方游牧民族地区零星分布。
《三联生活节气》:资料显示,一直到五十年代初期,全国绵羊都绝大多数都是原始地方品种的粗毛羊,山羊均为普通山羊。这对中国人民用羊毛有何影响?
郭瑞萍:衣着原料取之于自然,因此也因地而异。用羊毛的历史主要始于游牧民族,也许是因为是中国的丝绸太好了,关于羊毛的历史记载,尤其是工业史西方相对更悠久和完善。
东方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蚕丝和为主,到宋元以后改以棉花为主。而西方正好相反,最初以毛皮和羊毛作为衣着原料,后来才有丝绸、棉花等传入。
现在世界公认的高品质羊毛是澳毛,当然也是因其产业化最好。中国是最大的羊毛进口国,同时,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羊绒生产国。高寒地带山羊皮肤和毛贴近的地方的一层绒,就叫羊绒。世界上70%的羊绒都产于中国。
郭瑞萍:比较少。只有北方的游牧民族,会做一些毛毡类产品。羊毛成毡有两种方法,一是湿毡,羊毛加水揉搓,使羊毛鳞片张开,再互相勾连;还有一类是针毡,干羊毛不断用针刺,也会使鳞片勾结在一起。
郭瑞萍:首先,羊毛是天然纤维,主要成分是蛋白质,这跟丝和兔毛等动物纤维是一样的。羊毛在吸湿排汗性、抗菌性等方面有着天然优势。高品质的羊毛纤细柔软,贴身穿着会比较舒适;现在除了时装有一些高端的运动服也用羊毛做,它的舒适性非常好。
从羊毛地毯、羊毛毡,到羊毛西装、羊毛衫,羊毛的应用可谓是丰富多彩。从面料工艺上讲,羊毛织物跟其他织物一样,分为梭织和针织。
郭瑞萍:以编织方法区分,传统服用类基本上分为两类,针织和梭织。梭织,是纱线经纬交织而形成布料;针织,就是线圈的相互圈套形成布料。由于织造结构完全不同,所以原料的采用、加工工艺、织物的特性也有一系列的区别。针织由于是线圈结构,有回弹的力量,弹性和透气性会更好;梭织的产品,经纬两根纱纵横交错,都绷得直直的,这样面料弹性就会比较小。
针织里,又分为经编和纬编。经编只有纵向的纱线,线圈横向穿套,比如工业化生产的蕾丝、网纱;纬编的东西,包括我们的毛衣,是由纬向的纱线线圈纵向穿套而成。
郭瑞萍:应该说织物中的羊毛含量没有规定,但在商品中要明确标出每一种成分的具体含量。每一种纤维都有其自身的特点,单一原料有它的织物特色,混纺的材料也会是各种纤维特点的调和。比如羊绒,特点是滑糯,身骨刚性就不是很好,软而轻,不太垂,造型能力不佳。羊绒跟羊毛混在一起,能增加硬度;而和丝混纺,就能增加滑度和垂感。当然,号称纯羊毛的产品,国家规定羊毛含量要在95%以上。
羊毛纤维中混入其他化学纤维,普通消费者发现不了,现在人造纤维技术发展得很快。但在正规商场还是有质量保证的,商场有规定每一件衣服都要送往国家承认的检测中心,每一件成衣上的每一种材料,都需要检测。但是在地摊上或者利用互联网购买,那就不一定了。网络渠道比实体的渠道要优惠,是因为渠道短,B2C模式(businesstocustomer),直接从厂家就到消费的人了。但原材料的成本依然是固定的,如果成衣价格比原材料成本加上工费还低,那逻辑上就不合理了。
郭瑞萍:马海毛是安哥拉山羊的毛,主要产于土耳其、美国、南非等国家。马海毛是比较高档的毛,但没有羊绒贵。马海毛的优点在染色,它的颜色干净、鲜艳,光泽度高,是其它纤维很难比拟的。
普通的马海毛是很难贴身穿着,因为毛比较长、粗糙。但超幼马海毛,英文是babymohair或者kidmohair,可以贴身穿。市场上混纺的马海毛制品居多,比如70%的马海毛加30%的尼龙。
针织技术是由早期的手工编织演变而来,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原始人类的渔网编织。但现代针织业在整个纺织行业中是一个年轻的部门,迄今约有400多年历史。其中,以欧洲的针织发展史成为主线。
郭瑞萍:Knit(针织)这个词最早何时有呢?是在15世纪的牛津词典里面。之前可能人们也有棒针编织,但不叫这一个名字。有一种叫做nalbingding的编织物,最早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,即采用一根扁形木针,通过双手绕线,配合木针编织形成织物,织物外形很像棒针编织的罗纹组织,织物强度好,有一定弹性,被用于制作袜子,这种单针编织手法至今在国外仍有人沿用。
另一种古老的编织方式是十字编织,纱线方向不是完全垂直,而是旋转半圈。这种方式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700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秘鲁的纳斯卡文化Nazca,使用在梭织布的边缘。
关于针织织品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200年左右的幼发拉底河流域;考古学家发掘的针织品残片如4世纪中叶的沙特阿拉伯凉鞋短袜;还有埃及墓葬中发现的袜子和其他物品,为针织品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定支持;也由此产生不同的学术观点,一种认为针织源自于欧洲以外的中东及埃及地区,后传入西班牙的摩尔人占领区再流传至欧洲各地。也有持欧洲中心观的学者;由于历史久远、留存于世的残片有限,关于针织品的起源依旧没有确凿的证据。然而,从现存的针织品及残片中,显而易见,针织编织技术最初较多用制作袜子、手套、手包等配饰,在发展成熟后才大范围的使用在上衣的制作。
随着针织品的普及,针织成为家庭手工业。15世纪末期,英国向欧洲其他几个国家出口二百万双针织长袜。英国发明和完善了针织的体系和机械。1589年,英国牧师WilliamLee发明了第一台编织袜片的针织机,针织生产逐渐向机械化发展。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,标准化生产使工厂纺毛的速度大幅度的提升。20世纪,针织机械获得了更快的生产速度和更多的图案花形,现在我们可完全用电脑全自动机械,生产针织产品。
在西方,不同地域毛衣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差别很大:如意大利,最早是由丝线来织成漂亮的提花图案,用于制作主教在礼拜仪式中使用的手套或抱枕,制作精美,属于上流社会奢侈品交易的项目;但在西欧、北欧等气候寒冷地区,不能种棉花,当地渔民有编织渔网的手艺,又有羊毛原材料,于是就把羊毛纺成纱线织成衣服。
毛衣从社会底层迈向富有的上层阶级,得益于英国的温莎公爵。这位英国王室中的特立独行者率先穿上渔夫毛衣,领一时之风气,费尔岛针织品也一跃成为时尚的主角。
中国针织业发展历史不足百年。从清末民初到如今,中国的针织业经历数度兴衰,直至今天的百花齐放。除了机械针织,流行于民间的手工编织,更多了一层脉脉温情。
郭瑞萍:中国开始使用针织机械,是在清朝末年,由国外传入上海和广州。清光绪二十二年(1896),上海开设全国第一家内衣厂景纶衫袜厂,此后在各大城市相继创办和开设了针织工场和织袜工厂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,中国的针织业处于萌芽时期,针织品市场仍由舶来品占据。大战爆发,外货进口减少,中国实业家筹备创办针织厂,生产能力大增,品种有所扩大。但这一段时期,中国针织工业设施陈旧,手摇机占相当大的比重,而且多为家庭性质的小型手工业作坊,生产效率很低。
50年代以后,中国已能制造棉毛机、袜机、台车和横机等。70年代开始设计制造提花圆机。针织产品从传统的内衣扩展到外衣,从传统的服用扩大到家用、装饰用、医用、农用产品也渗透机织物的所有的领域,花色品种持续不断的增加。现在针织在整个纺织生产中比重慢慢的变大,针织产品也渐渐成为时尚的主角。
首先,从机器发展史来看,机械一直在模仿手工,试图超越手工。但我个人觉得时至今日仍旧没办法完全超越,而手编是能轻松实现任何复杂工艺的。
其次,机器编织的产品总是带着大工业生产的冰冷感。无法替代手工的乐趣。送给家人的手工毛衣,附带着编织者用心的劳动与暖暖的温情,这肯定是机织毛衣替代不了的。另外,做手工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享受,人的心灵会很纯净、很愉悦,本身就会产生幸福感。尤其是对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,更是一种出离和反思的方式。
郭瑞萍,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、针织服装设计专业负责人、中国毛纺行业协会理事、中国针织服装设计研发中心主任。曾在国内著名羊绒服装公司工作,先后担任设计师、针织车间主任、产品研制中心经理等。2005年起就职于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,是针织服装设计领域的学术领头人。
版权声明:凡注明“三联生活周刊”、“爱乐”或“原创”来源之作品(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),未经三联生活周刊或爱乐杂志授权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;已经本刊、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一定要标注明确“来源:三联生活周刊”或“来源:爱乐”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刊、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。
三联生活周刊 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主办,是一份拥有非常良好的声誉,在主流人群中存在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杂志。
三联生活新媒体整合旗下三联生活周刊、移动客户端(三联中读APP),秉承倡导品质生活的理念,提供优质新媒体内容与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