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,青岛大学学科建设捷报频传:材料科学、工程学两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,实现历史性突破;免疫学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两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%。截至目前,该校进入全球排名前1%的学科数量已达14个,位居全国第38位。2014年1月至2024年8月,该校共发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论文32704篇,被引597619次,在国际学术机构中排名第482位,在内地高校中排名第55位,成为进步最快的高校之一。
这是青岛大学全力建设学科“高峰”,不断拓展学科“高原”,打造优势特色明显、各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带来的新成果。
该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青岛大学坚持以高水平学科带高水平科研,走跨学科、大协作、深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,聚焦一流学科突破,以集群发展和交叉融合为路径,全面整合创新资源,激发学科发展的潜在能力和科研创新活力。
该校实施“筑峰工程”,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,打造学科建设特区,强化建设系统科学、纺织科学与工程、临床医学3个高峰学科,协同建立特色高峰学科建设机制。实施人才引育特区政策,支持学科按需自主确定人才引育计划和薪酬待遇。建立健全以贡献、质量和特色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,引导学院学科产出高水平成果,高峰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。
学校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“冲一流”建设高校,系统科学学科成功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“811”项目B类潜力学科、山东省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和青岛市产教融合示范学科,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二位。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高峰学科,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中位居全球第四位。临床医学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“筑峰计划”、山东省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和青岛市产教融合示范学科。
“我们从始至终坚持强化引领性、突破性、服务性,充分的发挥学校综合性大学优势,实施学科集群发展的策略。”青岛大学校长魏志强告诉记者。
学校将40个一级学科凝练组合成7个学科集群,着力打造“3+4”学科集群建设体系,辐射带动相关学科协同发展。制定印发《青岛大学关于推进学科集群建设的实施建议》《关于快速推进“纺织+”学科集群建设的若干举措》,按照“一群一策”原则,分别制定学科集群建设方案。成立发展的策略咨询委员会、学术与学科建设委员会、企业家咨询委员会等专家组,充分的发挥学科专家作用,指导推进学科集群建设。搭建纺织与先进材料科创中心、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心等学科集群协同创新平台,着力打破学院学科壁垒和体制机制壁垒,打造新型学术共同体。
2022年以来,该校学科集群建设驶入快车道,建设成效显著。例如,引育多名院士、国家级领军人才、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等;1人荣获2024年中国纺织科学最高荣誉“纺织科学成就奖”,并入选“2022年度中国纺织行业创新人物”;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、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,获国家专利银奖1项、优秀奖1项,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,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;获批机器人智能交互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。
在青岛大学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里,该院院长助理夏楠正通过手势向计算机辅助手术设备隔空传达指令,查看大屏幕中病人的器官情况。“我们做了大量的数字规划,获取了许多器官样本并对其进行数字化,这样就可以基于大数据的研究,进行更精确的器官病症分类,在提高手术效率的同时,更精准地服务于个性化临床手术。”夏楠介绍说。目前,该款计算机辅助手术设备已应用于全国百余家三甲医院。
除了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外,青岛大学副校长牛海涛早在2020年就完成了首例5G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;2023年又完成了全国首例“量子远程手术”,通过“量子+医疗”的有效结合,开启了远程手术新时代。
这些成果的成功运用得益于青岛大学重点打造的“医学+”高峰学科集群,按照“统一规划、共建共享、交叉融合、协同创新”的根本原则,实现了大平台、大项目、大成果、大转化。
一直以来,青岛大学瞄准国际学术前沿,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急需,主动布局数据驱动科学与智能系统、AI与机器人、生态纺织技术、功能纤维与纺织品、肿瘤精准医疗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学科交叉方向,明确学科交叉发展目标和重点建设领域;搭建了青岛大学纺织与先进纤维材料科创中心、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心、“医学+”交叉协同创新中心等学科集群协同创新平台,着力打破学院学科壁垒和体制机制壁垒,建立符合学科集群建设、权责清晰、开放协作、运行高效的新型体制机制。学校设立跨学科联合科研攻关项目19项,以“点将”和“揭榜”的形式,面向校内外吸收近300人组建交叉研究项目团队,推动跨学科联合攻关,建立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跨学科联合攻关机制,以大项目、大团队、大成果的培育带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。